孔子,孔丘,字仲尼,也被稱為孔夫子,春秋時期魯國人,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學派創始人,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。
孔子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《春秋》,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,作成論語,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,賢弟子七十二人,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,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。
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,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,而基于文化認同的華夏天下觀開始成形。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、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,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。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,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。《易傳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。他也開創了易學,并由他率先提出了“性善論”作為其“仁學”的哲學基礎,他辯論仁義,“分陰分陽,迭用柔剛”,“曰仁曰義”,又論及六畫,“六位而成章”。
孔子在世時被譽為“天縱之圣”、“天之木鐸”,由董仲舒倡議,漢武帝施行“獨尊儒術”政策,后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圣人、文圣、至圣、至圣先師、大成至圣先師、萬世師表。道教稱號:太極上真九疑主宰文昌皇人玄圣道君、東海廣桑山真君、闡猷大帝、興儒盛世天尊。傳言孔子是水精子轉世。《太平廣記》:“周靈王二十一年,孔子生魯襄之代。夜有二神女,擎香露。沐浴征在。天帝下奏鈞天樂,空中有言曰:“天感生圣子,故降以和樂。”有五老。列征在之庭中。五老者。蓋五星精也。夫子未生之前,麟吐玉書于闕里人家,文云:“水精子,繼衰周為素王。”征在以繡紱系麟之角。相者云:“夫子殷湯之后,水德而為素王。”
孔子圣簽共有七十二簽,內容包括:孔子簽詩及簽解,誠心求取孔子靈簽之后,潛心體悟,必有所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