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刷了,上面什么也沒有!

李姓起源

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。李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4位。是2007年中國大陸人口第二多的姓氏。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“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”(NCIIS),李姓則為第三大姓。在朝鮮和越南,李姓也是常見姓氏,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。

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,常說“十八子李”或“木子李”。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《東方雜志》發表的一篇有關“姓”的論文上指出,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。

據統計,李姓人口總數超過1億,占中國總人口的7.19%多。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。
歷史先秦時期
李姓從形成時起,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,春秋時期的李耳,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。李耳,字伯陽,外字聃,號老子,生于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,做過周朝的“守藏室之史” (管理藏書的史官),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,傳為《老子》一書的作者。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(春秋初期)人,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,于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,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?!独献印酚置兜赖陆洝贰ⅰ独献游迩摹罚堑兰业闹饕浀?,用“道”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,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,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,後來唯物、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。

據《新唐書》記載: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,生兒子叫李昌祖,後在陳國任大夫,住在苦縣。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。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,被周康王賜采邑(采邑也叫食邑、采地或封地,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、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)于苦縣。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,字元果,在西周任御史大夫,娶益壽氏女嬰敷,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。李耳的後代李宗,字尊祖,在魏國做官,被封于段,為干術大夫。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,孫李兌為趙相,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。李躋有兩個兒子:李云、李恪。李恪的兒子李洪,任秦國(在今甘肅、陜西一帶)太子太傅,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。李興族之子李曇,字貴遠,在趙國做官,封柏人(今河北唐山)侯,後又入秦,任御史大夫。李曇有4個兒子:崇、辨、昭、璣。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、定居而分出兩支:長子李崇,任隴西(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)守,封南鄭公,為隴西房;四子李璣,戰國末任秦國太傅,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,定居在趙郡(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),為趙郡房。後來,隴西房又分為39房,趙郡房又分為東、南、西3組。

李耳以後,李姓人口逐漸增多。春秋時晉文公(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)的理獄官李離、戰國時魏文侯(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)相李悝,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;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(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)守的李冰,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;李耳之孫李同,到趙國(都城在今河北邯鄲)做官,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;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,到秦國(都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)做官,是最早遷入今陜西的李姓人;李洪裔孫李曇,在秦國任御史大夫,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,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,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。

兩漢、三國時期
兩漢、三國時期,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辟出新的聚居點。西漢時,李姓有徙居今山東、江西者,如李耳裔孫李解,因在膠西國做官,留居高密(今山東高密縣西南);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(今江西南昌)人。到東漢、三國時,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,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甯一帶,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 (今遼甯遼陽)人;向西北已發展至今甯夏一帶,如東漢末車騎將軍李催為北地(今甯夏吳忠西南)人;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,如東漢時善風角占候之術的李南為句容 (今屬江蘇)人;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、湖南、湖北,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 (今屬廣東)人,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(今屬湖北)人;向西南已發展至今云南,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(在今云南澄江縣境)人。

三國時,魏文帝立“九品官人法”,州設大中正,郡設中正,執掌用人權,從此形成把持政權的土族制度。在這個任人以“家世”為重的時代,“士族”行列裏沒有李姓。東晉、南朝時期,排列士族姓氏等級,把北方山東(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)在一郡之內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,列王、崔、盧、李、鄭為大姓。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、代代保持富貴、常有功臣名人、一家男女熟習禮教的形式和表現異于常人的風尚、能談論、有文章等各種因素構成的,說明李姓已經崛起。但是,這裏所列的大姓僅限于“山東”地區,說明當時李姓還不是全國的大姓。十六國時,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——大成國和西涼國,從而提高了李姓聲望。

隋唐時期
隴西李氏自西魏、北周至隋代,世代為皇親國戚,官位顯赫,至隋末,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,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此外,這一歷史時期,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區外,又有今內蒙古、浙江、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,但總的來說,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。李姓從形成時起,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,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,雖然也有人在朝做官,但因知名度不高,所以,幾乎是默默無聞。

隨陳化父子入閩 唐朝初期,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,率兵往閩南鎮壓“蠻獠嘯亂”,後其子陳元光繼任,平定了局勢。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,功績卓著,留居當地,其子孫散處龍溪、漳浦諸縣。

武周時避禍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則天,690年廢睿宗李旦,自稱圣神皇帝,改國號為周,史稱武周。她任用酷吏,屢興大獄,使宗室、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。為了避禍,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、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。

避“安史之亂”南遷
唐玄宗天寶十四年(755年)冬,平盧、范陽、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,以誅楊國忠為名,起兵叛亂,歷時八年方被平定。這場戰亂,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,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,其中有一批李姓人。

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將、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,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,與郭子儀一同平定“安史之亂”,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。762年出鎮徐州,進封臨淮王,徙居金陵(今江蘇南京),從此子孫蕃盛,形成金陵李氏,後分衍于江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
李德裕貶死崖州
始于唐穆宗時以牛僧孺、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斗爭,史稱“牛李黨爭”。唐武宗即位後,任李德裕為相,李宗閔被貶死,牛僧孺亦被黜。到了唐宣宗時,牛派得勢,李派則全遭罷斥,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(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縣東南)司戶,于850年病死,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,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。

隨王氏兄弟入閩 唐末至五代年間,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,河南因始人王潮、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,最後在福建創建閩國。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,定居于莆田、晉江,後又分支甯化、上杭、邵武、清流等地,進而又向西發展,分布于廣東、廣西的一些地方。

兩宋時期
唐代以後,出于多種原因,李姓播遷更加頻繁,分布地更為廣泛。其中,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代“靖康之變”時的南遷。
北宋靖康元年(1126年)冬,金軍攻破東京(今河南開封)。次年4月,金國貴族俘獲宋徽宗、宋欽宗及其宗室、後妃等數千人,并掠走大批珍寶器物、皇家藏書,北宋滅亡,史稱“靖康之變”。1127年5月,康王趙構在南京(今河南商丘)稱帝(即宋高宗),史稱南宋。同年10月,南宋政府南遷揚州,後又逃到鎮江,再逃至杭州。這一時期,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規模南遷,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的足跡,有的則自找去處,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,其中有許多李姓官紳士民。此外,還有抗金義軍中的李姓人輾轉南遷。如王屋(今河南濟源)人李興,領導一支抗金義軍轉戰于黃河兩岸,因作戰失利,李興率領所部義兵萬馀人南渡歸附南宋。遷徙江南的李姓人,以寓居浙江、江蘇者為多,其次還有遷至上海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者。例如,覃懷(今河南武陟)人李曾伯,舉家渡江後居嘉興 (今屬浙江),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,後累官治海制置使;李芾從開封徙居衡州(今湖南衡陽),恭帝德祐初知潭州;開封飲食業以烹飪羊肉著名的廚師“羊肉李七兒”、以善于用肉和各種萊肴做湯聞名的“雜菜羹李婆婆”等南遷後在杭州重操舊業。
明清時,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。

移居臺灣
明代,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陸各省,從明末開始,閩、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臺灣海峽,到臺灣島求生存與發展。明朝天啟年間,顏思齊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于臺灣的笨港(今北港),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到臺灣墾荒。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,這是入臺最早的李姓人。

1661年,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進入被荷蘭人占領的臺灣,經過8個月的戰斗,趕走了荷蘭侵略者,于1662年2月1日收復臺灣。此後,鄭成功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,推行屯田;隨從他前往的將士,也都留在了那裏,共同開發臺灣。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5個月後病死,其子鄭經嗣位,據守臺灣至1680年。鄭氏父子入臺、治臺時期,有許多李姓人追隨左右,在收復臺灣的戰斗及開發臺灣的事業中,做出優異的成績。僅收入《臺南市志·人物志》中的李姓人物就有: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,思明知州李景,右先鋒鎮李茂,守衛澎湖的右先鋒鎮領兵副總兵李錫,右沖鎮李昂,為鄭經襲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,水師二鎮先鋒營副將李富,總理官李瑞,中提督下副將李芳,果毅中鎮下部司李升,游兵鎮中營守備李忠,游兵鎮管炮守備李受等多人。《臺灣通史》等文獻也有許多篇幅記述明鄭時期李氏的在臺活動,如:永歷(南明桂王朱由榔年號,始于1647年,鄭成功及子經、孫克塊沿用至1683年)十八年,明朝遺臣李茂春隨鄭經入臺,定居承天府永康裏;永歷二十二年,平和人李達入墾大糠榔西堡潭;永歷三十七年,淡水通事李滄,獲準前往卑南(今臺東)采金。

清政府領有臺灣后,于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置臺灣府,不久,閩、粵李姓移民接踵擁至臺灣中部;雍正、乾隆時入臺人數日漸繁多,墾殖地不斷擴展。至清末,臺灣的平原和盆地已經被開拓殆盡,入臺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區求發展。對此,《臺灣篇》等文獻有較詳細的記述,如:康熙二十四年,李嬰進入鹿仔草堡開墾;康熙二十九年,閩人李陽,入墾他裏霧堡田頭莊;康熙三十二年,閩人李云龍,入墾學甲堡(今臺南縣學甲鎮);康熙六十年,粵籍義民李煥挺,居于下淡水港,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;康熙末年,粵人李貞鎬,入墾哆噦咽堡前大埔莊;康熙年間,龍溪商人李元,入臺灣府(今臺南市)開設糖廊,號“李勝興”;康熙年間,南安人李碧,與黃放合墾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莊;雍正九年,粵籍義民李伯壽,居于彰化阿束莊附近,大甲西社番變時不幸戰死;雍正末年,李、陳、郭、蔡、尤等姓,合墾于苗栗二堡苑裏;嘉慶初年,李、謝、林三姓入墾東螺西堡寶斗莊;嘉慶十七年,李享等人入墾奇萊荒埔(今花蓮縣);嘉慶二十三年,李、王、張三姓計140人,合力開辟井子腳的新鹽田;道光七年,李合吉等人入墾奇菜荒埔……總之,三百多年來,閩、粵李姓絡繹不絕于臺海道上,他們定居臺灣後,披荊斬棘,鑿山辟田,為開發和建設臺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。

走向世界
李姓向海外發展,早于向臺灣移民,除由于特殊歷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鮮李姓外,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。這些人熟悉水性,善于駕船,去琉球國(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島)後,有李榮、李杰、李敬、李進、李隆、李陸、李珍、李華、李彌、李葉等人,曾受琉球國的派遣,作為出使明朝、清朝的通事?!睹鲿酚涊d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賜給琉球國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,令往來朝貢”,其中就有李姓人。這些李姓人,後來定居于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。

清代以來,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,南方沿海一些居民開始渡海遠徙,到南洋(亞洲東南部地區,即“東南亞”)謀生,其中有許多李姓人。據有關史料顯示,早期下南洋的人,主要是福建漳州、泉州、福州及廣東廣州、惠州、潮州、嘉州、瓊州(今海南島)等地的男性青壯年,他們通過香港、澳門、廈門、汕頭等口岸出境,乘船南行,歷盡艱難曲折,到達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等國家。由于他們無力支付路費,絕大多數是以“傭工”的身份,通過中介機構被轉販到南洋的。當時的香港合安棧、新加坡廣福泰棧等,就是專門從事拐賣、販運華工的機構。他們到達南洋諸國後,基本上都是做苦工,經過一番艱苦勞動後,有的在經濟上稍有積蓄,便做點小本生意,待有一定資金時,轉而經營商業,赴南洋者并非都能獲得成功。盡管如此,奔赴南洋人仍絡繹不絕,以致一浪高過一浪。在南洋諸國擁有較多人口的李姓華人,就是這一時期遷入的。

李姓遠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歐、美各國,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。1848年,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,由于缺乏采礦勞力,便在中國東南沿海招募華工,其中有閩、粵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壯年,這些華工為美國西部的早期開發做出了極大的貢獻。此後他們在美國各地發展繁衍,人口不斷增加,從而使美國成為美洲李姓華人的主要聚居地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,英、法兩國為解決後勤勞力不足,經中國政府允許,又在中國上海、天津、青島、河南等地招募華工25萬名,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。當時的蘇聯也曾在河南永城、夏邑等縣招募勞工,其中也有李姓人。

越南李姓,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,從古代起,就同中國有密切關系。中國五嶺以南地區古稱交趾,遠在上古時代,帝堯南撫,曾到交趾。公元前2世紀初,南越王趙佗置交趾,轄境相當今越南北部。漢武帝時,交趾為13刺史部之一,轄境相當今廣東、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、中部,治所在今越南河內西北,東漢移治龍編(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),直到隋代,一度曾稱交州,長期為交趾郡。唐代,交趾為安南都護府地。10世紀30年代(五代後晉時)獨立,始形成封建國家。北宋封其王為交趾郡王,南宋改封安南國王,此後即稱其國為安南國,直到1802年才改國號為越南。正由于中國與越南這種密切關系,從秦漢時期開始,中原地區許多人持續不斷地遷往那裏,其中就有李姓人。唐朝中葉,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,任安南都護,子孫留居安南。北宋時,李象古的裔孫李公蘊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揮使,住在安南北江古法,附近有一棵木棉樹被雷擊,留下斑斑痕跡,于是他就借機造成一段文字,中有“十八子成”、“天下太平”之語,利用人們迷信符瑞的心理,制造李氏應為國王的輿論。1009年,黎臥朝帝死,李公蘊被擁立為帝,建立越南李朝,建都大羅城,改城名為升龍(今河內)。越地李朝歷8主216年,實行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制度大體都仿照中國。其中,曾長期采用賜姓的手段來加強統治,賜給有功的文臣武將以李姓,從而使李姓人口急劇擴充,發展成為越南的大姓。

朝鮮李姓,朝鮮歷史和文化悠久,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友好往來。7世紀中葉,新羅統一朝鮮,與唐朝有密切聯系。據朝鮮著名地理學家李重煥《擇裏志》載:“自新羅末通中國而始制姓氏,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,民庶則皆無有也。”936年建立高麗王朝後,“始仿中國民族,頒姓于八路,而人皆有姓。”于此可見,古代朝鮮的姓氏,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。由于中國與朝鮮為唇齒相依的鄰邦,關系密切,長期以來有不少中國人移居朝鮮,其中就有李姓。據說李氏朝鮮的創建者李成桂,其先祖為遼東李氏的一支,後因躲避戰亂而遷至朝鮮。李成桂出身貴族,本為王氏高麗將領,參與軍機中樞,1388年舉行兵變,廢舊王禍,立新王昌,次年廢昌立恭讓,獨掌大權。1392年,逐恭讓王,即位,改國號朝鮮,都漢城。李氏朝鮮歷27王519年,曾于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,至1910年朝鮮被日本侵占,李氏朝鮮滅亡。李氏在統治朝鮮的500多年時間裏,曾下令將王氏高麗所賜的王姓一律恢復其原姓,同時采取“賜姓”的辦法以加強統治,賜予許多人姓李,因而使朝鮮李姓人口急劇增加。明末清初,又有明將李如松的子孫及明廷遺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難遷入朝鮮。如今,在朝鮮常用的143個姓氏中,李姓為第二大姓。
堂號、郡望堂號
“隴西堂”,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。 唐《姓氏譜》載“李氏凡十三望,以隴西為第一。”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,人數最多,聲望最大。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于隴西李氏。

趙郡堂:以望立堂。

中山堂:以望立堂。

龍門堂:以望立堂。

郡望
隴西李氏
趙郡李氏
柳城李氏
略陽李氏
雞田李氏
武威李氏
代北李氏
高麗李氏
范陽李氏
渤海李氏
西域李氏
河南李氏
京兆李氏

隴西郡:戰國時置郡。此支李氏,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。

趙郡:漢時置郡。此支李氏,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。

頓丘郡:西晉時置郡。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,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。

中山郡:漢高帝置郡。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,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。

廣漢郡:漢時置郡。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,其開基始祖為李尚(李廣之父)。

渤海郡:西漢時期從巨鹿、上谷之地分出渤???,治所在浮陽(今河北滄州東關),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。

襄城郡: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、襄城、陳陽、石馬諸縣,分別屬南襄州、西淮安郡和襄城郡,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,以后歷為州治、縣治。治所在襄城(今河南襄城)。

江夏郡:西漢高祖時設置,治所在安陸(今湖北云夢),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、鐘祥縣、潛江市、鈣陽縣東部,以及河南光山縣、新縣西部、信陽市東部、淮河南部一帶地區。

梓潼郡: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,治梓潼(今四川梓潼)。

范陽郡:秦朝置郡,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。

梁 郡:梁郡本為梁國,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五年(公元前202年),此之前叫碭郡,治所在淮陽(今河南商丘),下轄八縣,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、虞城、民權及安徽碭山、山東曹縣諸地。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,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,移治下邑(今安徽碭山)。

南陽郡: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。
族譜李姓族譜種類繁多,數量驚人,據說美國猶他家州譜學會存有115種,北京圖書館收藏有67種,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。從時間上說,李姓族譜始于宋代,盛于明、清,還有一些是近現代的,基本上都是私修,而且有初修、續修、再修等版本。修譜的主要目的是“尊祖收族”,并對宗族成員進行“尊尊親親之道”的倫理教育,也就是尊敬祖先,加強宗族團結,明確怎樣為人處事。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姓世系(即世代相傳的統系)和重要人物的事跡,一般前有序文、凡例,後記祠堂、祖塋、輩分、族規、家訓等。序文介紹李姓起源、分支始祖、本譜編修宗旨等。

北宋景祐二年(1035年)王曾、歐陽修分別為《李氏族譜》寫的序說:“臯陶大理氏支孫征,相夏,避難于長安李樹坡,指李為姓……”“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……我李氏自隴西公、唐公、臨淮王光弼、隴西郡火德以來,王侯、尚書、宰相一時貴顯,世英與倫;其後,暫經離亂、遷徙不一,由金陵、桂陵、西蜀、長安、長沙、洪州、吉安、撫州、福建、廣東、云南,莫非金陵之派……聞譜之為制,所以別世系、辨尊親而教愛之道存焉?!薄胺怖闭f明本譜的體例及收錄范圍。例如,文川(今福建連城縣蓬峰鎮)《李氏七修族譜》有這樣一些記載:“族譜橫圖所以明世次也,故每為一世為一層,條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幾子而止,等而下之至五世為一截,又起而系六世,等而下之至十世為一截,自後十一世至數十世,俱照此式”;“橫圖書法先大書名諱,旁行細字分書某之幾子,次書字、書號及行履歷、生卒年月、配某氏、或繼娶某氏,俱書生卒及葬所”;“凡字號、行配、生卒、葬所、年月,考實則書,無考則闕”;“凡本族先世仕有清節雅望者,必詳傳其爵位、功德,未仕而有學行事功,可為世法者,亦傳其實”;“婦有美行及苦節可稱者,亦各為書”。

祠堂、祖塋,有文字敘述,還配有圖。李姓輩分排列有序,用字講究,為了便于記誦,大都編成詩、聯。例如,清道光《李氏宗譜》列李金脈派的輩次為:“榮升芳建定,萬代承宗明;世時乾坤太,子文應必興”;清光緒《隴西郡李氏族譜》列李觀脈派班次(班列的次序)為:“紹祖隆先澤,道德傳家良;學士登魁首,榮華萬載香”;“光宗思繼述,世代發籍長;久遠綿祖德,永賴振綱?!薄_@些詩、聯,按先後順序拆開的每一個字,就是這一脈派下傳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輩。

李氏政權李氏先后建立的政權有:
成漢
西涼

吳(李子通)
魏(李密)
唐朝
西夏
后唐
南唐
大順
朝鮮王朝
越南李朝
新加坡
歷史名人李耳:春秋末期思想家、哲學家,道家的創始人。著有《老子》,又稱《道德經》。

李冰:戰國時期水利家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,他依法治水,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,為國家農業生產、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,被后世奉為川神。

李世民:唐太宗,創造了“從諫如流,道不拾遺、夜不閉戶”的貞觀盛世。

李白: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,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,人稱“詩仙”。

李賀:(公元790~816年),中國唐代詩人。字長吉。號詩鬼。祖籍隴西,生于福昌(今河南宜陽)昌谷,后世稱李昌谷。

李商隱:(約812年或813年~約858年),字義山,號玉溪生、樊南生。晚唐詩人。原籍懷州河內(今河南沁陽市),祖輩遷滎陽(今屬河南)。詩作文學價值很高,他和杜牧合稱“小李杜”,與溫庭筠合稱為“溫李”。

李廣:西漢名將,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,以勇敢善戰著稱。在任右北平太守時,匈奴數年不敢攻擾,稱之為飛將軍。

李清照:南宋女詞人。論詞強調協律,崇尚典雅、情致,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,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。

李時珍:明代杰出醫藥學家。著有《本草綱目》,聞名于世。

李信:戰國時代秦國將軍。

李登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。

李斯:(公元前?~前208年),上蔡人(今河南上蔡)。著名秦國政治家。

李陵:(公元前?~前74年),字少卿,隴西成紀人(今甘肅秦安),名將李廣之孫。著名西漢將領。

李悝:(生卒年待考),又名李克,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,或訛作李兌、季充等。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。

李牧:(公元前?~前229年),戰國時期趙國人,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。

李廣利:(公元前?~前88年),中山人(今河北定縣),漢武帝寵姬李夫人之兄。

李固:(公元94~147年),東漢大臣。字子堅。漢中南鄭人(今陜西漢中)。

李典:(公元174~209年),字曼成,山陽鉅野人(今山東山陽)。

李膺:(公元110~168年),字元禮,漢朝潁川襄城人(今河南襄城)。著名東漢政治家。

李傕:董卓的部下,被派往陳留、潁川等地劫掠。

李忠:字仲都,東萊黃人。云臺二十八將之十五。

李克用:(公元856~908年),本姓朱耶氏,祖先是唐朝時西北沙陀人。

李靖:(公元571~公元649年),字藥師,京兆三原人(今陜西三原)。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,著名唐朝將領。

李建成:(公元589~626年),小字毗沙門,唐高祖李淵長子,隴西成紀人(今甘肅秦安)。

李勤:(公元594~669年),本姓徐,名世~勛,字懋功,曹州離狐(今山東東明東南部)。家富有,初從翟讓起義,參加瓦崗軍,因功封東??す?,瓦崗軍失敗后降唐,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,封曹國公,賜姓李,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,單名(責力)。

李突地:稽靺鞨酋長(分布在松花江、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),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,后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,他于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將軍,賜為李氏。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,本姓茹,名常,徙幽州,為朔方部將,以戰功被賜姓李,更名嘉慶。其子李懷光,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。

李林甫:(公元?~752年),小字哥奴,與大唐皇帝一脈相承,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。若論其輩分,李林甫還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輩。

李輔國:(公元704~762年),本名李靜忠,因擁立唐肅宗即位有功,任元帥府行軍司馬事,故更名輔國。著名唐朝宦官。

李思摩:突厥頡利族人(東突厥),原名阿史那思摩,其酋長稱頡利可汗,名咄苾。頡利人曾屢次侵擾唐朝,咄苾與思摩于唐貞觀四年(公元630年)擾唐時,被唐軍俘獲并送往長安(今陜西西安)。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,于是賜為李氏,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。

李愬:(公元773~821年)中唐將領,雪夜入蔡州,平吳元濟之亂。

李晟:(公元727~793年)中唐將領。字良器。洮州臨潭(今屬甘肅)人。勇烈有才,善騎射,平朱沘之亂。

李國昌:本為朱邪氏,名赤心,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。唐懿宗咸通十年(公元869年)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,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,升為單于大都護、振武軍節度使,被賜姓李名國昌。

李粲:滑州人,本姓丙,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,唐高祖李淵入關后,率眾歸唐,被授宗正卿,封應國公,賜姓李。

李子和:蒲城人,本姓郭,原在隋朝做官,曾以罪徙榆林,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,被任為靈州總管,后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,因有功,被賜姓李,封夷國公。

李抱玉:河西人,本姓安,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后裔,原名重璋,善騎射。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,為他改名抱玉。安祿山叛亂時,安抱玉鎮守南陽,上書朝廷,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,要求改姓,于是唐玄宗賜他姓李。

李忠臣:薊人,本姓董,名秦,少年時從軍,憨直不通書,但努力奮斗,因有戰功,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,賜名忠臣。

李國臣:河西人,本姓安,膂力過人,積功升任云麾大將軍,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。

李寶忠:奚族人,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,名忠志,字為輔,為安祿山、史思明的部屬,隨同安、史叛唐。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,張忠志獻恒、趙、深、定、易五州,唐朝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,賜姓李,賜名寶忠,封趙國公。

李光進:其祖先為河曲羌族人(今青海黃河曲流處),姓阿跌氏,唐朝貞觀中期內屬,以其地為雞田州,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,收復兩京有功,于大歷年間被唐朝宗李豫賜姓李。

李元諒:安息人,本姓安,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,冒姓駱,名元光,勇敢有謀略,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,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,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,被賜姓李,賜名元諒。

李全略:本姓王,名日簡,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、滄德棣州觀察使,被唐穆宗李恒賜姓李,賜名全略。

李茂勛:回鶻族(即回紇)阿布思后裔,降唐后,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,后因積功較多,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。

李存勖:后唐莊宗。

李棟:宋代官員,李氏入粵始祖。

李煜:(公元937~978年),南唐李后主,李煜初名從嘉,字重光,號鐘隱,又號蓮峰居士。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。

李夢陽:(公元1473~1530年),明代文學家。字獻吉,號空同子。慶陽(今屬甘肅)人。

李自成:(公元1606~1645年),明末農民起義領袖。鮮卑黨項族后裔。原名鴻基。尊黨項族李繼遷為太祖。

李文茂:(公元?~1858年),清末粵劇名演員。清未天地會領袖,攻廣西建大成國。

李漁:(公元1611 ~1680年),戲曲理論家、作家。原名仙侶,字謫凡,號天徒,中年改名李漁,字笠鴻,號笠翁。浙江蘭溪人。

李開芳:(公元?~1855年),壯族,廣西郁林州人,沖鋒破陳,與林鳳祥齊名。

李秀成:(公元1823-1864年)太平天國將領。初名以文。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。他出身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。1849年,二十六歲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。1851年9月參加太平軍。

李鴻章:(公元1823~1901年),字子黻、漸甫,號少荃、儀叟,漢朝合肥人(今安徽合肥)。著名清朝晚期軍政重臣、清朝淮軍的創始人和統帥、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。

李宗仁:(公元1891-1969年),廣西臨桂人,字德鄰。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。國民黨高級將領,軍事家。中華民國副總統、代總統。

李大釗:(公元1889年~1927年),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、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。字守常,河北省樂亭縣人。

李四光:(公元1889~1971年),蒙古族,字仲拱,原名李仲揆,著名地質學家。
現代名人李政道:(1926年),美籍華裔物理學家。1957年,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,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
李光耀(新加坡):(1923年),新加坡前總理,現任新加坡內閣資政。

李嘉誠:(1928年),香港著名的塑膠商、房地產巨商,杰出的世紀企業家。

李小龍:(1940年~1973年),著名武術家,著名電影演員。英文名字Bruce Lee,中文原名李振藩。

李承晚(韓國):(1875年~1965年),大韓民國總統。

李明博(韓國):(1941年),前首爾市長,現任第17屆大韓民國總統。

李鵬:(1928年),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任國務院總理、前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。

李鵬飛: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,前立法會議員,前行政局議員,自由黨首屆主席,港區全國人大代表。

李國豪:1、李小龍之子。2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
李澤鉅:香港企業家,李嘉誠長子。

李澤楷:香港企業家,李嘉誠次子,電訊盈科主席。

李兆基:香港企業家,恒基兆業及中華煤氣主席。

李家誠:李兆基之子。

李顯龍:新加坡總理,李光耀之子。

李國寶:香港東亞銀行主席,香港立法會議員。

李國章:前任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,李國寶胞弟。

李國能: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,李國寶及李國章堂弟。

李志喜,香港資深大律師,李國寶、李國章及李國能堂妹。

李柱銘,香港資深大律師,香港民主黨首任主席,香港立法會議員。

李華明,香港立法會議員。

李遠哲:諾貝爾化學獎得主。

李敖:臺灣作家、中國近代史學者、時事批評家、思想家。

李逸朗:香港藝人。

李福深:香港賽馬會前主席。

李家文:香港無線新聞助理采訪主任兼主播。

李臻:香港now新聞臺首席主播。

李以莊:香港now新聞臺高級記者。

李先念: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將領,政治家。

李玉堂:陸軍中將;前海南島防衛副司令(已故)。

李友邦:抗日名人,白色恐怖受難者。

李幸長:前無殼蝸牛運動領導人,四海游龍鍋貼聯鎖店創辦人。

李克勤:香港著名歌手。

李寧:運動員,被人稱為“體操王子”。

李小鵬:中國國家體操隊運動員,奧運金牌得主。

李宇春:歌手。

李彩華:藝人。

李金斗:相聲演員。

李詠:電視主持人。

李湘:電視主持人。

李準基(韓國):藝人.

李多海 (韓國) : 藝人

李東旭 (韓國) :藝人

李寶英 (韓國) :藝人

李東健 (韓國) :藝人

李青兒 (韓國) :藝人



第一個來源:源于嬴姓源于嬴姓,或出自皋陶之后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理征,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,屬于以官職名為氏。

堯時,皋陶曾擔任大理(掌管刑獄的官)的職務,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,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,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,以官為氏,稱理氏。

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:

一種說法是:商紂時,皋陶后裔理征,在朝為官,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,而被處死,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,因食李子充饑,才得以活命,故不敢稱理,便改姓李氏。

另一種說法是:據史籍記載,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,自從有老子姓李,名耳,為利貞的后裔,因祖上世代為理官,理,李兩字古音相通,便也以李為氏。顯然,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。

商朝末年,紂王暴虐無道,沉湎女色,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。皋陶后裔有個叫理征的人,出于一片忠心,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,勸他改正,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。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,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。契和氏本是陳國人(今河南淮陽),想逃回娘家,又怕連累娘家人,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。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“伊侯之墟”時,母子二人饑餓難忍,疲憊不堪,尤其是小利貞,餓得奄奄一息??墒牵@一帶荒無人煙,又怎能找到食物呢?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“木子”,于是便采下來吃。就這樣,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。然后,他們又到豫東,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(今河南鹿邑東部)安家落戶。為了感激“木子”的保命之功,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,又因理、李同音通用的緣故,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。
第二個來源:他族改姓源于改姓,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。

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后,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、張、楊、李等姓。

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,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,實行全面漢化政策,改為漢字單姓李氏。

在回族姓氏中,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,如李、達、答、張、白、沐、陜、鄭、朱、金等姓。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并定居;十三世紀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、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,他們在與漢、維吾爾、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,又稱“回回”?;刈迳⒉济鎻V,主要與漢族雜居,以西北地區及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云南、安徽、遼寧、北京等省、市分布較多,約有七百三十萬人。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較高,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,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,其祖先就是波斯人,來中國后留居梓州(今四川三臺)。
第三個來源:他姓改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。據載,唐開國元勛諸將因立功從唐國姓,賜予李氏。如李元昊原是黨項拓跋氏。由此,李姓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。
第四個來源:虎圖騰說源于虎圖騰說。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,而是老虎。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,且“李耳”即楚語“老虎”。龔維英著《原始崇拜綱要》中說:李耳亦楚語,即虎。老子故國陳,滅于楚,故得為楚人。陳屬淮河流域,正呼虎作“李耳”。老子之亦名李耳,理由在此。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。今陳地民間相傳,老子生于庚寅年,屬虎。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“貍兒”,故親鄰戲呼老子為貍兒,后漸演變為“李耳”。
第五個來源:老姓說源于老姓說。這種說法主要源于對老子姓氏的考證,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,李姓源于老姓。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,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:“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,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,因為當時稱子的,像孔子、有子、曾子、陽子、墨子、孟子、莊子、惠子以及其余,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”,“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?!保ㄌ铺m:《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》,《古史辨》第四冊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,1982年)。

唐蘭明確地說明:老子并不姓李,而是姓老。郭沫若、馬敘倫、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。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,他在《老子正詁·前記》中說:老、李一聲之轉,老子原姓老,后以音同變為李,非有二也。他列出四條證據:

一、先秦舊籍如《莊子》、《荀子》等,對孔、墨等人皆舉其姓,稱“孔子”、“墨子”,獨于老子則稱“老聃”而不稱“李聃”;稱“老子”,而不稱“李子”,所以“明見老子原姓老矣?!?br />
二、“古有老姓而無李姓”?!讹L俗通義》:“老氏,顓頊子老童之后。”春秋時代無李姓?!妒酚洝ぱ袅袀鳌返睦铍x,系《左傳》士離之誤,不作李。《戰國策》中始有李悝、李牧,李姓起源甚晚。

三、古人姓氏多無本字,常假借同音字。老姓變為李姓,也是同音假借。

四、“古韻‘老’屬幽部,‘李’屬之部,二部音近,古或不分”。高亨從《老子》一書中引大量語句,證幽部、之部音韻通諧。最后,他說:“老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(即聲母為L),其韻又屬一部,然則其音相同甚明,惟其音同,故由老而變為李?!?br />
依高亨等人的說法,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,而是源于老姓。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,有說服力。
百家姓查詢
查詢姓氏:
主站蜘蛛池模板: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|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| 美女啪啪网站又黄又免费|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| 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| 成人午夜看片在线观看| 久久免费看视频| 欧美xxxxx在线观看|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|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| 国产人va在线|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|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|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| 巨胸流奶水视频www网站|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| 日韩剧情片电影网址|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| 欧美激情另欧美做真爱| 伊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|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|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bd| 黑人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|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| 91在线视频一区|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| www.色噜噜| 尹人久久大香找蕉综合影院|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|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|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| 欧美人交性视频在线香蕉|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| 偷窥无罪之诱人犯罪|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|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在线观看|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 |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∨| 91麻豆最新在线人成免费观看| 天堂在线中文字幕|